
美國貿易障礙多次點名台灣,美國進口豬肉不應標原產地。(圖/東森新聞)
用台灣角度看日美談判結果,台灣恐又要犧牲豬肉。美國貿易代表署的對外貿易障礙評估報告多次點名台灣,要求落實豬肉產品原產地標示,並對萊克多巴胺最大殘留容許值做出規範等作法,等於間接認為美豬產品存在食安疑慮。現在面對關稅衝擊,政府是否會因美方壓力而退讓,衛福部長邱泰源強調,不會鬆動對人民健康維護的決心。
★延伸閱讀★台積電恐遭美重罰331億 原因曝!外媒:還有台廠涉入
表皮炸到金黃酥脆,香噴噴排骨飯是外食族午餐首選,更是庶民最愛美味。但中美貿易談判中,關稅壓力越來越大,餐飲業依規定在店內標示的豬肉原產地,恐怕就此失守。
民眾:「對我們這種年紀來講,就是有一個保證,新鮮感、新鮮度,不標示產地還是會有疑慮。」
美國貿易障礙多次點名台灣,美國進口豬肉不應標原產地,今年再次點名,不該訂定豬肉中殘留萊克多巴胺的容許值,再度對豬肉產品原產地表達關切。報告進一步指出,這些做法是「不正確的暗示美豬產品」,存在食安疑慮,可見美國非常在意。
★延伸閱讀★快訊/川普政府卡死中國?對與中關係密切國家 擬徵收「二級關稅」
民眾:「還是要有產地標,看誰喜歡吃哪裡、買哪裡的,有產地標是最安全的。」
即便有開放內臟進口,但量幾乎是0,因為國人對冷凍內臟也不盡然會買單,若台灣真妥協,恐怕再掀食安隱憂。根據動物實驗研究,萊克多巴胺在內臟的殘留濃度,像是心及肝臟可達2-5倍,肺及腎臟更可能達到10倍之多,尤其國人坐月子期間有食用豬腎、豬肝的飲食習慣。
民眾:「進口的內臟,你其實吃起來有感覺不一樣的,像我們常吃的大腸麵線,如果是進口的大腸,那個吃起來會有腥臭味,是比較重的。」
眼看現在連保護食安也成非關稅壁壘,衛福部長邱泰源親自掛保證,昨(16)日在立法院備詢時,強調政府維護民眾健康的決心絕不會鬆動。畢竟台美在貿易角力之下,要拿出最有利的談判籌碼,又不能犧牲肉品市場,重啟國際談判,政府還得再盤算一下。